手持智能掌上超声设备,不到5分钟,徐珊珊就为前来检查的社区居民完成了一次颈动脉检查。
“智能掌上超声设备让筛查效率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亲身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对这台手掌大小的智能检测设备,徐珊珊格外满意。
徐珊珊是安徽省铜陵市映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过去,她用传统仪器为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检查时,往往需要耗时15分钟。现在,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能够实现精准定位,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设备轻到能装进急救箱,入户检查时再也不用扛着主机了。”
智能掌上超声设备所依托的,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医疗机器人团队联合业内医疗企业研发的智能超声技术。
超声可被用于精准评估颈动脉、甲状腺、乳腺等器官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工具。但是超声设备操作复杂,高度依赖超声医生的专业性及经验。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患者常常因为诊断不当而耽误治疗。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机器人+AI+掌上超声”的技术路径。
“机器人相当于‘智能导航员’,只需跟随它的提示,就能完成甲状腺、颈动脉等部位的标准化扫查,新手也能轻松上手;人工智能就如同一位‘阅片无数的老专家’,能像医生一样反复观看动态视频,捕捉细微异常,让漏诊、误诊率大幅降低;掌上超声则一改传统超声机的体型笨重,将探头与主机集成至手机大小,再配合云端智能分析系统,轻松实现‘设备进社区、专家在云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超声项目负责人王双翌说,“这三者结合就好比是为基层医疗应用‘量身定做’。”
从科研攻关到赋能行业应用,一路走来,这些年王双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关于失败的总结和思考,“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赋能产业,一定要瞄准产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过程中产学研用必须深度融合。特别是研发医疗设备,不是简单短时间拼凑一个东西,而是需要原始创新。”
目前,智能超声技术已在数十家基层医院、健康管理及养老机构得到应用,覆盖17个省份48个城市,累计完成了近10万人次超声扫查。
“我们正在将技术拓展至乳腺、肝脏等更多器官筛查,通过长期技术攻关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得下、用得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医疗机器人团队负责人侯增广说。